天下之本在国,国之本在家,家之本在身。——《孟子·离娄章句上·第五节》
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——《礼记·礼运》
观乎天文,以察时变;关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。——《周易·贲卦》
万物各得其和以生,各得其养以成。——《荀子·天论》
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,起于累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——《道德经》
政者,正也。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。——《论语·子路》
功崇惟志,业广惟勤。——《尚书·周书》
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——《论语·为政》
言必信 ,行必果。——《论语·子路》
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,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——《论语·述而》
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。——《论语·述而》
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。——《论语·学而》
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——《论语·为政》
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,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。——《荀子·劝学》
从善如登,从恶如崩。——《国语·周语下》
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——《礼记·大学》
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。——《庄子·养生主》
民之所好好之,民之所恶恶之。——《礼记·大学》
夫君子之行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。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夫学须静也,才须学也,非学无以广才,非志无以成学。淫慢则不能励精,险躁则不能治性。年与时驰,意与日去,遂成枯落,多不接世,悲守穷庐,将复何及!——蜀·诸葛亮《诫子书》
勿以恶小而为之,勿以善小而不为。——西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蜀书·先主传》
业精于勤荒于嬉,行成于思毁于随。——唐·韩愈《劝学解》
泾溪石险人兢慎,终岁不闻倾覆人。却是平流无石处,时时闻说有沉沦。——唐·杜荀鹤《泾溪》
史者,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。——唐·曾巩《南齐书目录序》
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——宋·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
公生明,廉生威。——明·年富《官箴》刻石
一花独放不是春,百花齐放春满园。——明·《增广贤文》
勤于邦,俭于家,言忠信,行笃敬。——清·曾国藩《挺经》
果然一大观,山水唤凭栏。睡佛云中逸,滇池海样宽。长联犹在壁,巨笔信如椽。我亦披襟久,雄心溢两间。——郭沫若登大观楼题诗一首
波光潋滟三千顷,莽莽群山抱古城。四季看花花不老,一江春月是昆明。——《昆明行记》
万树梅花一布衣,如橼巨笔五更鸡;楼前自有长联后,更见人天物我齐。——题大观楼长联
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。——毛泽东
江山就是人民,人民就是江山。——习仲勋
我将无我,不负人民。——习近平
人民城市人民建、人民城市为人民。——习近平2022年10月1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
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、日子越过越红火。——习近平2022年12月23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
让心存敬畏、手握戒尺真正成为日常自觉。——习近平2024年5月22日至24日在山东考察时的讲 话
以人类前途为怀、以人民福祉为念。——习近平2024年1月30日接受外国新任驻华大使递交国书时的讲话
愿挑最重的担子、能啃最硬的骨头、善接烫手的山芋。——习近平在2024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(国家行政学院)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之际作出的重要指示,据新华社北京2024年3月1日电
说老实话、办老实事、做老实人。——习近平在2024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(国家行政学院)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之际作出的重要指示,据新华社北京2024年3月1日电
在历史的关键当口回首过去、展望未来,我们对人类文明的探索没有穷期,对建设美好世界的努力不会止步。无论世界怎么发展,都改变不了一个基本的事实,那就是宇宙只有一个地球,人类共有一个家园。我们要以同球共济精神珍爱和呵护地球,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生存的乐土。——习近平2024年6月28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
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,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。要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把各族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,把各方面的力量广泛凝聚到一起,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,共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盛举。——习近平2024年6月19日至20日在宁夏考察时的讲话
增绿就是增优势,植树就是植未来。要一茬接着一茬种,一代接着一代干,不断增厚我们的“绿色家底”。——习近平2024年4月3日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的讲话
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,激励广大妇女自尊自信、自立自强,奋进新征程、建功新时代,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巾帼智慧和力量。——习近平2023年10月30日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的讲话
只要我们紧密联系人民群众、经常深入人民群众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,真心拜人民为师,诚心向人民学习,虚心向人民求教,就能够得到源源不断的实践力量和理论智慧。——习近平2023年6月30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
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。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,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、中华民族、中华文化、中国共产党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,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、荣辱与共、生死与共、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。——习近平2022年7月29日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
云南书画院
2024年7月31日